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让数据说话,为决策提供依据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专业应急救援力量献礼,访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勘测队
中国应急管理报记者 樊晓丽 丁 茜
国家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救援勘测队依托中国安全生产科学院,于2018年1月16日正式成立。目前该队有3支分队,主要负责监测检测露天矿山动态,防止二次滑坡;针对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直接的或衍生的地质灾害进行现场评估,预测险情,为应急救援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说起科研工作者,“穿着白大褂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可能是大多数人的认识。但是有这样一群科研工作者,他们却屡屡出现在大型地质灾害现场,操作着边坡雷达设备,眼睛紧盯着山体的变化,为次生滑坡的监测预警提供有力技术支持,保障救援人员安全。他们便是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勘测队。
日前,记者前往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探访隶属于该院的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勘测队的队员们。
借力大应急 用好这把尺
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勘测队于2018年1月16日正式成立,目前有3支分队,共30人。这虽然是一支年轻的队伍,但其主要成员都是久经沙场的“老手”了。早在2015年,现在应急救援勘测队的马海涛博士、于正兴博士等作为科研工作者,就已经参与到应急救援工作中。
相较于之前的救援工作,队员们纷纷表示,应急管理部成立以后工作“顺畅了很多”。“最早我们是通过新闻了解事故后,想办法查询当地政府部门的电话,再几经周折才能找到相关负责人。”马海涛博士说,甚至要跟接线员解释他们的身份和目的,对方才肯提供电话号码。在现场救援工作中,常要和多个部门沟通,把监测的数据报给救援指挥部也需要费很大周折。
“现在是一家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马海涛欣喜地说,现在各部门衔接有序,沟通顺畅,现场资源得到了合理调配,他们也能集中精力发挥自己的专长,而且提供的所有数据都能够得到更好地运用,为救援指挥提供更为全面科学的决策依据。
“部里要求我们进入全天备战状态,手机24小时开机。”于正兴真正感觉到,自己作为一名救援人员的责任重大,“做救援,让我真正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感觉自己的精神得到了升华。想到自己能为挽救生命作出一点贡献,那种成就感前所未有。”
2018年,在应急管理部的指示下,勘测队5次前往灾区参与应急救援。安科院给予充足资金保障,还通过多种方式,为勘测队配备足够的人员。
“我们工作不仅是要提供先进设备,更要用头脑去分析数据,靠实践经验去综合判断。”分管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勘测队的安科院总会计师胡萍自豪地告诉记者,在事故现场用于监测滑坡的S-SAR型边坡雷达监测设备,就是由安科院的博士们自主研发的,目前处于世界一流水平。如果说设备监测的数据只是一把尺子,应急管理部成立以后,这支拥有5名博士、10多名硕士的高学历队伍,他们需要做的,不仅是提供这把尺子,更要进入专家组,为决策指挥提供建议,更好地利用好这把尺子。
发挥专长 主动参与
一群高学历的科研工作者,为什么会跑去灾区参与救援工作?
这一切,源于2015年11月13日,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雅溪镇里东村发生的山体滑坡。“当时,我们看到浙江丽水发生山体滑坡的新闻,现场救援人员不幸被埋。那个画面让我们突然意识到,我们的设备也可以用来监测山体滑坡。”于正兴说的正是此前提到的S-SAR型边坡雷达,原本用于监测露天矿滑坡。
经过仔细分析研判,这群博士们一致认为,边坡雷达监测露天矿山滑坡和山体滑坡的原理是一样的。“救援人员需要挖开滑坡堆积体才能把人救出来,但这样一来,很容易导致山体上方坍塌,造成二次滑坡。”于正兴说:“倘若有边坡雷达在现场实时监测,就可以第一时间对险情进行预警,让救援人员及时撤出。”
于是,他们作出了一个决定——尽快把边坡雷达搬到事故现场去。
11月14日下午,6名安科院的博士组成监测团队到达滑坡事故现场,有条不紊地做好滑坡勘察、雷达测站选址、参数选取等前期工作。15日4时,被称为“生命守护神”的边坡雷达抵达滑坡现场,每10分钟就采集一组数据。监测团队通过严谨的数据分析,向救灾指挥部报告滑坡预报3次,为保障救援人员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说真的,在现场心里压力是非常大的,我们的工作关系到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所以我们的精神都高度集中,生怕弄错了任何一个数据。”于正兴坦言。
S-SAR型边坡雷达,不仅可以远距离、大面积、全天侯监测山体,还能更好地穿透粉尘、水汽,在恶劣的环境下仍然能清楚地监测到山体的变化。这是国内首次将边坡雷达应用在地质灾害救援中,也是这群从未接触过救援工作的科研人员第一次踏上应急救援的道路。“作为科研人员,最大的希望就是看到自己研究的成果应用到实际中发挥出作用。边坡雷达就像是我们的孩子,我们都有一种望子成龙的期望,所以即使救援危险艰苦,我们依旧甘之如饴。”马海涛坦言。
结合实践 不断完善
虽然4年前就参加事故救援工作,但是去年初勘测队的成立,给这些参与救援的科研人员带来了诸多变化。“管理更规范、人员更专业、设备更先进。”于正兴如此总结道。
通过之前的救援实践,队员们意识到身体素质对于应急救援工作非常重要,“手不能提,肩不能扛”是万万要不得的。
2018年11月3日,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波罗乡白格村发生滑坡,形成堰塞湖,严重威胁沿岸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灾情发生后,队员秦宏楠和郑翔天两位博士坐了1天1夜的汽车,连夜赶往事故现场。冷、饿、渴、高原反应,恶劣的自然环境无时不刻地考验着队员的身体素质。“没有任何补给,早上只能吃烤土豆充饥,渴了就用抽水机把江里的水抽到半山腰,然后再抬上山。”郑翔天说,当时气温非常低,自己还产生了高原反应,经常会觉得头晕、双腿没劲、恶心干呕。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秦宏楠和郑翔天仍然坚持每个小时撰写一份报告交给指挥部。“身体素质太重要了,当时完全要靠意志力才能支撑下来。”回想起当时的经历,郑翔天感慨道。
“几次救援下来,我发现自己到事故现场跑得很累,都跟不上趟。”学电子信息工程的博士杨晓琳不好意思地笑着说,“我是个宅男,平时基本不运动。”
为了让队员们更适应应急救援的工作节奏,马海涛组织队员们进行体能训练,并考虑队员们是兼职救援,作为科研工作者工作忙碌的实际情况,将训练融入日常。现在,一群穿着背后印有“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勘测队”字样的博士、硕士们,经常出现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跑道上。队员们还建了跑步打卡微信群,杨晓琳是里面的活跃分子,现在每天必打卡。
技能训练是这支队伍的致胜关键。边坡雷达等设备在日常工作中,队员们就已经熟练掌握。自队伍正式成立后,队伍还增配了无人机,并对队员们进行无人机操作培训,目前已有多人取得无人机驾驶资格证。
2018年8月11日,北京房山区大安山乡军红路出现山体塌方时,勘测队全体成员恰好在河北承德开展无人机驾驶操作集训。接到命令后,杨晓琳和其他6名队员连夜赶到灾害现场进行监测。
随着应急救援工作的不断开展,队员们逐渐发现,原先研发的边坡雷达,并不完全适应灾区工作的开展。设备又大又沉,光雷达轨道就有2.8米,整个设备重量达到110多公斤,需要6个人抬着才能在平路上行走。而灾害现场,往往道路上全是碎石泥土,有的甚至根本没路可走。这对争分夺秒的救援工作来讲,非常不方便。为了更好地开展救援工作,从2016年到2017年,博士们多次对设备进行了改型。现在,记者在勘测队的物资储备室里看到,轨道比之前照片中的短很多,仅有1.5米,且重量也减小至40千克,连装雷达的控制柜也更加便携了。现在,每次去地质灾害现场,队员们总会带着三大件——S-SAR型边坡雷达、三维激光扫描仪、无人机。
谈起科研和救援的关系,胡萍总结,科研和应急救援工作并不矛盾,它们是相互促进的。勘测队把先进设备和技术带到事故现场,为保障救援人员安全作出了贡献。同时,通过参与应急救援工作,科研人员可以把“理想变为现实”,将研发的成果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并及时完善和改进。
“接下来,我们要加强培训,让所有队员对每样设备都熟悉,减少每次救援所派的人数,并做好同时应对两场救援的准备。”马海涛说,他们还将继续完善去年初建设的云平台,让平台为前线队员提供智力支持。